《無量壽經》(梵語:Sukhāvatī-vyūhaḥ-sūtra,亦稱《大阿彌陀經》參閱漢譯版本),是淨土宗的基本經典之一,為「淨土五經一論」中的一經,此經為淨土宗修行方法的主要依據之一。
經中介紹法藏比丘(無量壽佛)所發諸大願(依版本不同而數量不一,有二十四願、三十六願,四十八願,詳見漢譯版本),以及彌陀淨土的樣貌。此經宣揚專心憶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至心信樂願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即現其人前,接引往生安樂國(極樂世界)。
彭際清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經》,《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以《華嚴經》末後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文,將本經與其他二經串聯在一起。
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說:「《無量壽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華嚴經》被大乘諸宗奉為「諸經之王」、「諸經中寶」。古德判教,一切經判一乘圓教只有三部,一乘圓教在大乘之上,第一是《華嚴經》,第二是《法華經》,第三是《梵網經》,這稱為一乘圓教的大經。說《華嚴》,當然《法華》、《梵網》都包括。
按經錄所載,自東漢至趙宋一共有八代十二譯,計為漢二、吳一、曹魏二、西晉一、東晉二、劉宋二、唐一、趙宋一。宋元至今只存五種。
不過,後世不少佛教史家對十二譯的說法多有質疑,特別是現代以來,坪井俊映、望月信亨、境野黃洋、中村元、香川孝雄等日本學者在對照經錄、現存譯本、敦煌文書、梵文原本,以及藏譯本等進行勘定,否定《無量壽經》漢文十二譯的傳統看法,而認為許多譯本是誤將一經分屬多位譯者,被《歷代三寶記》等經錄誤載所致[1]。
鑒於各譯本內容、文字間的出入,尤其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各譯願數不盡相同,爾後陸續有居士將之會集,至今共有四次會集。此五種譯本和四種會集合成「大經九種」。
本譯本《歷代三寶紀 》題為沙門康僧鎧譯於洛陽白馬寺,曹魏永嘉四年,簡稱魏譯。《出三藏記集》記載西晉竺法護譯「無量壽經二卷(一名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釋德安據其語言學研究,訂《無量壽經》為竺法護所譯出[5][6]。該版本流通最廣,民國時期的淨土宗僧人釋印光稱「現皆受持此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劫賓那、尊者大住、尊者大淨志、尊者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