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五年(227年),收錄於《三國志》卷三十五。建興五年,蜀漢國力有所恢復,諸葛亮深知蜀國弱小,若想生存必須對外征伐方可延續政權,於是決意率軍北進,準備征伐魏國。《前出師表》情意真切,感人肺腑,主要內容有規勸君王、委託政事、回顧經歷、表明北伐決心等四部分。他在表中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興復漢室而努力。主要名句有「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等。蘇軾評價《出師表》「簡而盡,直而不肆,大哉言乎,與《伊訓》、《說命》相表里,非秦漢以來以事君為悅者所能至也」。日本史學家狩野直禎認為,因為諸葛亮十分敬仰戰國時樂毅的功業,《前出師表》中的文句受到《樂毅報燕惠王書》影響很大。
《後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六年(228年)。《後出師表》一文沒有收錄於《三國志》,南朝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釋的時候,註明是引自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而《漢晉春秋》中的《後出師表》又是出於三國的《默記》。因此,清代錢大昭在《三國志辨疑》中對於《後出師表》的作者是否為諸葛亮,表示懷疑。現代學者李敖也認為《後出師表》並非出自諸葛亮之手。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決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刻地表現了對於國家的忠心耿耿。本文另外的名句「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經常為後人引用。南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引用安子順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東漢末年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諸葛亮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也是三國時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最享富盛名的謀士之一,常被後世認為是智慧和忠義的典範。先為劉備麾下最為重要的核心幕僚,後為劉禪初年蜀漢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 諸葛亮年輕時隱居隆中,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與龐統齊名。劉備三顧始見之,為備畫據荊益、聯孫權、拒曹操之策,佐備取荊州,定益州,遂與魏、吳成鼎足之勢。隆中對及後為蜀漢基本國策。不久諸葛亮使吳,與魯肅說服孫權,成就赤壁之戰。
目錄:
卷上
卷中
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