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作品內容描述了李世民征伐羣雄、一統天下的歷史功績。故事由“李公子晉陽興義兵,唐國公關中受隋禪”起,到“唐太宗渭水立盟,李藥師陰山奏凱”止。每回開頭有詩、詞或賦體韻文,接着是四句詩或上下對句,然後進入故事。每回結束時又有四句詩,並留有明顯的懸念即運用“釦子”的結構痕跡。敍述故事以散文為主,間有七字句和十字句的唱詞,而以七字句為多。是諸聖鄰受話本、雜劇等影響,並在民間説唱藝人所用“舊本”的基礎上加工編寫而成,並作了有系統的剪裁和提高工作。 成書於明萬曆年間。
在《大唐秦王詞話》林林總總的形象畫廊中,不少人物形象所貫串的思想脈絡和所閃光的思想光彩,往往就是儒家道德規範和人格標準的藝術體現,其中有些人物形象實際上是儒家思想的藝術化身。可以説,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核心內容,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及其所延伸的某些倫理觀念和道德思想,諸如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等,都不難舉出一系列人物來“對號入座”。《大唐秦王詞話》對儒家思想廣泛而突出的表現,正是諸聖鄰自身道德思想的反映。
儒家的“仁政”思想直接影響到諸聖鄰的思想,他渴望社會安定,政治一統,君主在政治上實行“仁政”,所以他塑造了“明君”李世民這個人物形象。李世民在政治上實行“仁政”。仁,是儒學的核心,也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準則,它主張以德服人,通過爭取民心來奪取和治理天下。書中寫李世民大戰告捷時,多次出現“安撫百姓”“秋毫無犯”等詞語,則充分體現了其“以民為本”的治國之道。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政治軍事強大、文化經濟極度繁榮的一個朝代,《大唐秦王詞話》主旨便是顯揚賢君明主、功臣良將開國建朝的業績,反映了作者渴望政治清明和社會秩序安定的社會理想。諸聖鄰把對政治腐敗、世風淪夷的現實的不滿,迫切要求起衰救弊,改善混亂不堪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的政治理想寄予他所創作的作品中。他藉助於對歷史的演繹來闡發心目中的義理,探尋社會和人生的出路,他嚮往王道仁政,期盼正義與公道,讚頌定鼎安邦的救世英雄,渴慕創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