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將楊業與遼國作戰,身陷重圍,撞碑殉節寫起,以十二寡婦徵西,克敵凱旋後歸太行結束,中間穿插楊繼業、楊延昭、楊宗保、楊文廣、楊懷玉五代將領的征戰業績。 該作品頌揚了楊家世代為保衞國土而前仆後繼的頑強鬥爭精神,塑造了楊業、楊六郎、楊宗保、楊文廣、穆桂英、孟良、焦贊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譴責了奸佞潘仁美陷害忠良、禍國殃民的罪行,在着力反映激烈的民族鬥爭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皇帝的昏庸無能。
描寫北宋名將楊業及其子孫英勇抗擊外患的故事,包括楊業歸宋,宋太宗五台山進香被圍,潘仁美公報私仇陷害楊業,楊業在李陵廟撞碑自盡,楊七郎遭毒手,寇準奉旨審奸,六郎收得嶽勝、孟良、焦贊等將鎮守三關,孟良盜骨,焦贊怒殺謝金吾,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楊六郎大破遼兵,楊四郎立功返宋,楊文廣統兵徵西夏,十二寡婦徵西等情節,以楊文廣之子楊懷玉因宋帝屢信奸臣讒言,果敢地殺死了一心誣害楊門忠良的丞相張茂,舉家夜走太行山,退隱巖穴作結。
該小説描繪了一幅楊家將英雄羣像圖,歌頌了他們世世代代前仆後繼、盡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為讀者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頌歌。老英雄楊令公雖然是北漢的降將,但他歸順宋朝之後,對朝廷忠心耿耿,毫無私念。相反,那個從一開始就跟隨宋太祖打江山的潘仁美,卻只計較個人恩怨,全然不顧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六郎楊延昭也是在不斷遭到奸臣陷害的處境下,矢志不渝地為國家建功立業。他屢次為國家建立奇功,卻又屢次遭到奸臣的陷害,以致貶官、充軍、甚至殺頭。但一旦聽説國家、皇帝遇到了危難,他又馬上把個人恩怨拋到了九霄雲外,義無反顧地奔赴前線,英勇殺敵,一往無前。“有虎父必有虎子”。在長輩們的薰陶、影響下,楊家的小將們也個個英勇善戰,武藝高強。楊宗保13歲即隨父遠征,而且“行兵如神,百戰百勝”。14歲被封為徵遼破陣大元帥,指揮若定,隨機應變,大破了七十二座天門陣,充分顯示了少年英雄的勃勃英姿。
説的成書過程及其讀者羣體的期待視野,決定了小説在敍事過程中的通俗性,具體表現為敍事內容的平民化。由於明代小説創作中雅俗融合的整體趨勢和秦淮墨客自身文人氣質的原因,小説在通俗化敍事的主體特徵上,融入了明顯的文人化敍事特徵。一方面,這種融雅入俗的敍事藝術提升了小説的文學品位,另一方面,不加節制的雅化又影響了小説人物形象的塑造,從而限制了小説的整體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