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這一形象有其複雜的性格,但人物的內心世界並不複雜。在欺壓時期用精神勝利法來使自己獲得感情上的平衡,精神沒有執著的追求;相反,玩世不恭的態度反映了流氓無產者的信念喪失。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當年編者曾放在「開心話」專欄內,其實飽含著沉痛、哀傷,有心人讀來並不認為開心。
1937年3月,毛澤東在延安和美國作家史沫特萊說起《阿Q正傳》,評價到中國國內有一部分人是帶著阿Q精神,在任何時候都認為自己是勝利的,別人則是失敗的。並在1955年10月,七屆六中全會上談不要當「假洋鬼子」,不准別人從事革命。
任繼愈認為研究評論《阿Q正傳》的文章很多,也有寫得相當好的,他們從文學方面著眼的多,抓住中國農民的本質來深入剖析的文章卻是少見。許多人看不到這一點,嘲笑阿Q的某些缺點、毛病,其實這些毛病人人都有,是中華傳統文化長期帶來的胎記。錢理群認為魯迅直到臨死前,還為「《阿Q正傳》的本意……能了解者不多」而感到「隔膜」,其主要方面就是魯迅對「阿Q似的革命」的思考不為人們所了解。魯迅的感慨「《阿Q正傳》的本意,我留心各種評論,覺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銀幕以後,大約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頗亦無聊,不如不作也。」
魯迅曾說過,阿Q的身上也有革命的意識,但研究者對此探討不多。汪暉指出「阿Q有幾次要覺醒的意思。這裡說的覺醒不是成為革命者的覺醒,而是對於自己的處境的本能的貼近。……阿Q的革命動力隱伏在他的本能和潛意識裡。」
目錄:
起
序言
第一章 優勝記略
第二章 優勝記略續
第三章 戀愛的悲劇
第四章 生計問題
第五章 從中興到末路
第六章 革命
第七章 不准革命
第八章 大團圓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