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穆王於崑崙王、王屋山、嵩山、華山、泰山、衡山、恆山、終南山、會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羅浮山、崆峒山致王母觀,前後度道士五千餘人,秦始皇帝併吞六國,招方士,好長生之術,遣使往蓬萊採不死藥,造宮觀一百餘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餘人。漢文帝、竇太后並好黃老之術,造宮觀七十二所,敕天下如不通黃老經者,不得注官。又親訪河上公問道德之要,天下大治。計度道士一千餘人。
孝武帝奉道彌篤,感王母降於宮中,遺帝白銀像五軀,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帝別營三殿而供養之,後移像於柏梁台上,後又移於甘泉宮內。以一殿而並列之,南向設座,自茲始也。又度公主數人,及度道士約五千餘人,並造觀三百餘所。
其嵩嶽萬歲觀、泰山登封觀、華山集仙觀、終南望靈觀,王屋通天觀,並不得令庶姓居之,以為恆式。其萬歲觀因帝巡幸而聞山呼,遂舍行宮而為觀焉。至孝宣帝時,有上黨郡功曹李惲,因入抱犢山採藥,於石室內獲天書四十餘卷,並玉箱玉杖,獻於河東郡太守張純。純立遺使上進,帝視之大驚,不覺流涕,乃令宣示內外臣僚。時冉癸為主書中郎將,見之泣曰:“此是武帝臨崩時遺制令葬於梓宮之內,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後所有臣僚斜姓名,於今見有存者。帝乃遣使檢校茂陵,即又安完如故。帝乃為武帝造觀二所,一在長安城內,一在茂陵之下,以奉先帝也。復度道士二十人,以奉香火也。後赤眉之亂,茂陵為賊所發,於梓宮之中,但見有劍一口。方欲取之,其劍忽然哮吼騰空而去。
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天下大定。東封禮畢,乃為本朝十一帝追薦。及南陽舂陵名山大川、長安、洛陽,計造觀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魏明帝為武帝及先太后造觀於五都,計一十三所,度道士一百九人,仍詔道書同御史裝飾。吳主孫權於天台山造桐柏觀,命葛玄居之。於富春造崇福觀,以奉親也。建業造興國觀,茅山造景陽觀,都造觀三十九所,度道士八百人。晉武帝於洛陽造通天、洞天、靈仙、靈寶四觀,及諸州共二百所。先魏末隴右臨洮郡有神人,長三丈,著白衣,垂素髮,戴金冠,現於襄武縣,告縣人王始曰:“不久當見太平。”
及武帝授禪,果天下一統。帝乃令於所現處造告平觀,即李宗之故居也。別度道士七人,並前後所度道士,共計四百七十二人。時吳郡臨平湖岸崩,獲石鼓一枚,遣使上進。帝問司空張華,此物何用曰:“但以桐木刻作鯨魚形,扣之必有聲,聞於數里。”至惠帝時,於宮中忽夜鳴不已。帝甚惡之,乃遷嵩山萬歲觀,擊之集眾,自茲始也。後魏道武帝於雲中太原及河朔造觀計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餘人。
—
作者介紹
杜光庭,字聖賓,號東瀛子,縉雲人。唐懿宗時,考進士未中,後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時,如為供奉麟德殿文章應制。隨僖宗入蜀,後來追隨前蜀王建,官至户部侍郎。賜號傳真天師。晚年辭官隱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頗多,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青城山記》、《武夷山記》、《西湖古蹟事實》等。古代著名傳奇小説《虯髯客傳》相傳系他所作。
杜光庭,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學者。處州縉雲人。少習儒學,博通經、子。唐鹹通年間應九經試,不中,感慨古今浮沉,於是入天台山學道。唐僖宗聞其名聲,召入宮廷,賜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為內供奉。中和元年,隨僖宗入蜀,見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任為光祿大夫尚書户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王衍繼位後,親在苑中受道籙,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晚年在青城山白雲溪潛心修道,相傳85歲時逝世。杜光庭對道教教義、齋醮科範、修道方術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對後世道教影響很大。他對《老子道德經》的研究頗有成就,將以前註解詮釋《道德經》的六十餘家進行比較考察,概括意旨,分為“五道”、“五宗”,對“重玄之道”尤其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