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閒情偶寄》共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個部分,一般人只把《頤養部》視為養生學著作。實際上,這種認識是片面的。黃強認為:“《閒情偶寄》八部無一不是李漁養生理論的組成部分”,只不過“《頤養部》總論養生,專論養生,而其他各部分論養生者必備的專門知識”。
《閒情偶寄》一書行文接近於當時的白話,簡單易懂,另外,他幽默風趣,把枯燥的養生理論說得有滋有味。為此,他的養生理論無論在當時還是以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35年,林語堂英文版《吾國與吾民》給該書以極高的評價,認為該書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閒情偶寄》為李漁重要著作之一。內容包含戲曲理論、飲食、營造、園藝、養生等。在中國傳統雅文化中享有很高聲譽,被譽為古代生活藝術大全,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文中的“飲饌部”,是李漁講求飲食之道的專著。他主張於儉約中求飲食的精美,在平淡處得生活之樂趣。其飲食原則可以概括為24字訣,即:重蔬食,崇儉約,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膩,講潔美,慎殺生,求食益。這正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飲食的美的追求。文字清新雋永,敘述娓娓動人,讀後留香齒頰,餘味道無窮。周作人先生對此書推崇備至,認為本書唯一缺憾中在於沒能涉及老年生活,否則必有奇文妙論。總之,《閒情偶寄》不僅熏陶、影響了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等一大批現代散文大師,開現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對我們今天提高生活品位、營造藝術的人生氛圍仍有極大的借鑒價值。
李漁在《閒情偶寄》的凡例裡說自己著本書有“四期三戒”。一期“點綴太平”,一期“崇尚儉樸”,一期“規正風俗”,一期“警惕人心”。其中“點綴太平”和“警惕人心”是舊時著書人的行話,我們不必理會,而“崇尚儉樸”和“規正風俗”則是確然可見的。最能見出李漁的有趣來的,正是在“崇尚儉樸”四個字裡。用李漁的話說:“凡予所言,皆貴賤咸宜之事,既不詳繡戶而略衡門,亦不私貧家而遺富室。”其實李漁在書裡,更多的是在眷顧貧者,苦中作樂的意見隨處可見。在卷六“頤養部”裡,分“行樂”“止憂”等六個章節。
關於“行樂”的意見,李漁把人生可能有的幾種境遇都寫在裡面。 “貧賤行樂之法”中述一故事:一顯者旅宿郵亭,時方溽暑,帳內多蚊,驅之不出,因憶家居時堂寬似宇,簟冷如冰,又有群姬握扇而揮,不復知其為夏,何遽困厄至此!因懷至樂,愈覺心煩,遂致終夕不寐。一亭長露宿階下,為眾蚊所囓,幾至露筋,不得已而奔走庭中,俾四體動而弗停,則囓人者無由廁足;乃形則往來僕僕,口則讚歎囂囂,一似苦中有樂者。顯者不解,呼而訊之,謂:“汝之受困,什佰於我,我以為苦,而當以為樂,其故維何?”亭長曰:“偶憶某年,為仇家所陷,身繫獄中。維時亦當暑月,獄卒防予私逸,每夜拘攣手足,使不得動搖,時蚊蚋之繁,倍於今夕,聽其自囓,欲稍稍規避而不能,以視今夕之奔走不息,四體得以自如者,奚啻仙凡人鬼之別乎!以昔較今,是以但見其樂,不知其苦。”顯者聽之,不覺爽然自失。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精神勝利法”,是阿Q 的兩百年前的鬼。如果李漁的意思僅限於此,還沒有什麼了不得的。他對此事的看法是:“由亭長之說推之,則凡行樂者,不必遠引他人為退步,即此一身,誰無過來之逆境?……‘執柯伐柯,其則不遠。’取而較之,更為親切。”李漁是深知精神勝利是人類的本性,然而人們總是用不得法,相較者總是為他人居多。李漁的“更為親切”四字,可見他的精神勝利法還是比較高尚的。不唯如此。我們這些讀魯迅長大的人,對精神勝利深惡而痛絕之,以為這是人性裡最墮落的秉性。然而李漁的這一句話,細細品味,更有所得——精神勝利若用得“得體”,還是好東西——他對生活的藝術理解之深可見一斑。篇末言“此皆湖上笠翁瞞人獨做之事,筆機所到,欲諱不能,俗語所謂‘不打自招’,非乎?”這種自我解嘲讀之令人哂然。
較之前幾捲而言,故事裡已有“警惕人心”的意思在裡面了,雖然正如李漁自己說的:“勸懲之意,決不明言。”前幾卷裡,多是家居瑣細,妝奩器玩,居室飲食,花草樹木,無所不及,而且所述極為詳盡,將自己的獨特的審美情趣融會其中,令人嘆為觀止。正如尤侗在序裡所說的“用狡獪伎倆,作遊戲神通”,真是風花雪月,樂不思蜀,讀者眩目於其人生的豐富有趣而不知返。不能不提的是,作為戲曲家的李漁,在《閒情偶寄》裡,也用了大量的篇幅將其畢生接觸的梨園洞天描繪出來。尤侗說:“度其梨園法曲,紅弦翠袖,燭影參差,望者疑為神仙中人。”我不懂戲曲,故不敢妄言優劣,但想來總是不差的吧!
—
作者介紹
李漁,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後人常稱之蟹仙。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園林建築設計師,曾經評定四大奇書,祖籍浙江省蘭溪縣夏李村,後來祖父隨「蘭溪幫」到了江蘇如皋做種藥材生意。李漁的童年、少年是在如皋度過的,後來又娶妻生女,前後在如皋生活23年,中年之後又在南京生活了14年,之後在杭州生活。
明萬曆三九年八月初七日,李漁生於南直隸雉皋。祖籍是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夏李村人。1626年,李漁隨母親返回故鄉,以便應試及成婚。次年娶妻徐氏。18歲,補博士弟子員。1635年應童試,為五經童子。1637年入金華府學。1639年和1642年兩度赴杭州參加鄉試,第一次未中,第二次半途而歸。
1646年清軍攻占金華後,李漁開始隱居生活。次年在故鄉夏李構築伊山別業。
四十歲遷居杭州。李漁五十歲後居於南京,於康熙七年在南京城東南營建一處園林,因占地較小,不足三畝,而精雕細琢,命名為「芥子園」,並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康熙十六年,李漁遷回杭州,買下了吳山東北麓張侍衛的舊宅,建造了「層園」,時年六十七。
康熙十九年,正月十三日大雪紛飛的清晨,李漁與世長辭,享年七十。死後安葬在杭州方家峪九曜山上,錢塘縣令梁允植為他題碣:湖上笠翁之墓。
目錄:
詞曲部
結構第一
詞采第二
音律第三
賓白第四
科諢第五
格局第六
演習部
選劇第一
變調第二
授曲第三
教白第四
脫套第五
聲容部
選姿第一
修容第二
治服第三
習技第四
居室部
房舍第一
窗欄第二
牆壁第三
聯匾第四
山石第五
器玩部
制度第一
位置第二
飲饌部
蔬食第一
穀食第二
肉食第三
種植部
木本第一
藤本第二
草本第三
眾卉第四
竹木第五
頤養部
行樂第一
止憂第二
調飲啜第三
節色欲第四
卻病第五
療病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