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孟子集注》特色是既借助經典詮釋創新哲學體系,又盡量重視古注,追求本義;前者是對時代的呼應,後者是對經典的尊重。由此在詮釋實踐中弱化了「本體」與「方法」的緊張,強化了「原意」與「用心」的統一,發展了中國特異於西方的詮釋傳統。在中國的經學詮釋史上,朱熹的《孟子集注》以注重義理闡發的創新性哲學詮釋而作為「宋學」的代表,受到追求經典本義的後代「漢學」詮釋家的批評與指責。
《孟子集注》為儒家的第二聖人--孟子,確立了地位。主張「民重君輕」的孟子被正式確立了亞聖的地位,標誌著中國進入了開明專制的時期。《孟子》共七篇,是孟軻及其弟子所著以「仁政」、「王道」為中心的儒學思想體系的集中表達。朱熹所作的《孟子集注》使之身價倍增,從子部一躍而入經部,朱熹注攙入了他作為理學家的許多見解,是一部經典注本。 《四書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書上升為儒家經典的地位以後,諸多註解中最有權威和影響最大的一種。
目錄:
孟子序說
梁惠王章句 上
梁惠王章句 下
公孫丑章句 上
公孫丑章句 下
滕文公章句 上
滕文公章句 下
離婁章句 上
離婁章句 下
萬章章句 上
萬章章句 下
告子章句 上
告子章句 下
盡心章句 上
盡心章句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