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説的前半部分寫蕭衍金戈鐵馬、四方征戰的軍旅生活,寫他最後滅南齊而建梁朝,一舉稱帝。小説後半部分集中筆墨,主要描寫武帝建國後潛心佛教的事蹟。歷史上的梁武帝確實好佛,他曾經大規模興建寺廟,並三次捨身同泰寺,以表示對佛之虔誠,尋求對佛教的資助。梁武帝好佛的故事,元明戲曲及小説均有演敍。此書描寫武帝征戰建國及好佛之事,時採史實;但書中情節頗多怪誕,佛教、道教觀念混雜其間,而且文筆滯拙、敍事呆板,使小説的藝術水平受到很大影響。
《梁武帝演義》的作者著書的目的並不在於演説歷史,他的立意是宣揚梁武帝崇佛尊佛,從而弘揚佛法的功德。作者的這種意圖,是從三個方面來表現的:
首先,小説把梁武帝説成是由佛祖身邊的蒲羅尊者轉世的,生來便有佛性。因為他是成了正果的佛祖的弟子,他那種種屠殺和姦淫的罪行都是奉上天之命“下界應運”,所以就連陰曹地府主持公道的十殿閻王也替他辯護説:“蕭衍根行非凡,西方佛果,今來下界,是乘殺運而為帝王。”又因他“廣揚佛教,流傳中國”,“其功甚大”,所以“生死簿上亦不敢留名”。郗皇后作惡多端,殘忍而無人性,十殿閻王聞其罪狀也曾勃然大怒道:“有此大惡,快用極刑!”“將他先下油鍋,覆上刀山,抽筋挫骨。”誰知,往油鍋裏一丟,“忽然鍋中湧出兩朵蓮花,將郗後的身體托起半空,不落在油鍋之內”。這類描寫都是為了宣揚梁武帝是佛門羅漢轉世,應劫而稱帝,興佛教而救度眾生。
其次,小説大肆吹噓梁王寶卷的無量功德。佛教的許多僧人並不真正懂得佛經的深奧的哲理,不解真正的經義,他們經常是以熱鬧道場去迷惑信徒,以替死者懺悔超生去愚弄百姓,所以通俗的《梁王寶懺》便受到了普遍的歡迎。
郗後在佛法的庇護下逃脱了地獄的酷刑,但她逃脱不了因果的報應,被變成蟒蛇,受着被他殘害的苗妃的折磨。變化蟒身的郗後向梁武帝求救,粱武帝詔令全國寺院,廣作道場,追薦郗皇后超生。高僧寶誌公對梁武帝説,和尚們唸誦的那些經文,“套語陳言,止不過使人戒律戒心,引人正路。事不相關,言不切當,安可滅人之罪,消人之災?”他勸梁武帝親自從《大藏經》中廣泛蒐集那些“言言切當”的經語,新編一部專門用來作懺悔的經,這才能贖郗後的深重罪孽。於是,梁武帝在高僧寶誌公的協助下, “日日構思,斟酌精義,半年之內著成十卷真經,名為《寶懺》”。寶誌和尚請來了四十九名高僧,做百日道場,到百日這天,地上一陣馨香,空中一派仙樂,雲端裏出現了一位天女,郗後脱了蟒身,昇天去了。從此,上自皇宮,下至山鄉,人人更加敬佛信佛,深信《主懺》的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