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閱微草堂筆記》為清朝短篇志怪小說,於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慶三年年間由紀昀以筆記形式所編寫成的,紀昀年輕時捲入盧見曾案,發配烏魯木齊三年,幸又召回燕都,遍旅各地;與袁枚《子不語》一書齊名,有「南袁北紀」之說,兩書也收錄了不少相同的故事。在時間上,主要搜輯當時代前後的各種鬼神狐仙、奇聞軼事等靈異故事勸善戒惡,在空間地域上,範圍則遍及全中國遠至烏魯木齊、伊寧,南至滇黔,並旁及臺灣、南洋等地。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閱微草堂筆記》有很高的評價:「惟紀昀本長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後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
—
作者介紹
紀昀,字曉嵐,又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曉嵐,直隸省河間府獻縣人,清代乾隆年間學者,政治人物。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卒諡文達。紀昀文采超群,與同時代江南的袁枚齊名,時稱「北紀南袁」
先世江南人,明成祖永樂時發富戶充實北直隸,遂籍獻縣。祖父紀天申為博士弟子員,父親紀容舒,康熙末舉人,官至雲南姚安知府,故紀曉嵐每稱之「姚安公」。
乾隆十二年順天府鄉試解元,十五年喪母,服孝,直到十九年重投科場,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以文學見長,歷任功臣館、國史館、方略館總纂,後出為福建學政。
乾隆三十年,父喪,丁憂。三十三年授貴州都勻府知府,乾隆認為其學問優秀,留於庶子官,又改為翰林侍讀學士。此時任職朝廷的紀昀,卻因給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而捲入鹽政虧空案,乾隆命大學士劉統勛、吏部尚書托恩多、侍郎英廉調查紀曉嵐,獲罪被發配新疆烏魯木齊,於沿途積極與當地人交流,曰「如是我聞」,寫了不少的作品,後整理成冊,即為著名的《閱微草堂筆記》。三十六年,在劉統勳的推薦之下,不捨的乾隆,又將他復用為編修,而後讓他成為四庫全書的總編纂官。紀昀反對理學,《閱微草堂筆記》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有相當深刻的反映。歷任兵部侍郎、禮部尚書、左都御史。乾隆五十七年,北京附近發生水災與饑荒,災民湧入京師,紀昀急忙上書皇帝,取漕運萬石米糧,提早數個月大賑災民,終於使民眾得救。
清仁宗嘉慶元年,任兵部尚書,移任左都御史。次年,又遷任禮部尚書。嘉慶十年,任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同年在京師病卒,享壽八十歲。生前自撰輓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朝廷賜白銀五百兩治喪,予諡文達。《清史稿》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