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憲宗之時,唐僧“昔年求來的真經,被愚僧講解差了,誣人誤世”,已經修成正果後住在西天極樂世界的旃檀佛唐三藏、鬥戰勝佛孫悟空遂請示如來,要到東土尋找僧人復來西天求取“真解”。適有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產一石猴,得乃祖孫悟空的法力和武器,取名孫履真,號齊天小聖,願保求解人同上西天。在唐三藏和孫悟空的誘導下,憲宗命大顛法師赴靈山求解,並賜號半偈法師,因此人稱“唐半偈”。途中,唐半偈除收孫小聖為徒外,又收豬八戒之子豬一戒、沙僧弟子沙彌,結成一師三徒的取解隊伍前往西天。一路上遇到許多神魔妖怪,在師徒的共同努力下,皆得以一一降伏,終至靈山面聖,在唐穆宗即位後求得真解迴歸東土。
《後西遊記》名義上是承續《西遊記》而作,可視為《西遊記》的續書,但實際上它已不是神魔小説,而是一部以諷刺為主要特色的宗教諷刺小説。《後西遊記》的成書時代是明末抑是清初,由於根據不足,論者只能作一些推定,因而説法不一。魯迅在《中國小説史略》中將其歸入《明之神魔小説》一篇中論述,而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説書目》則雲:“清無名氏撰。 題天花才子評點。此書《在園雜誌》卷三引,則作者清初人也。”新出之點校本《後西遊記》的“校後記”中,推定其“成書年代當在明萬曆二十年至清康熙五十四年這一百二十年間”,而未確指成書朝代。近來也有的研究者根據書中曾出現明代官制、服飾,以及某些類似明季發生的政事等現象,推斷此書當作於明季天啓、崇禎朝。此説也不無道理,但亦尚不能作為定論,成書於清初的可能性並不能排除。
從表面上看,《後西遊記》似乎是把一個“西天取經”的宗教故事變化成了一個“西天取解”的宗教故事,仍然不離降妖伏魔的固定套路。但實際上,《後西遊記》對宗教尤其是對佛教的態度,與《西遊記》頗有差別。小説寫到,東勝神州花果山的孫小聖又大鬧龍宮、地府、天宮,唐三藏取回的真經並未很好地度世。憲宗皇帝則“既好神仙,又崇佛教;崇佛教,又不識那清淨無為、善世度民之妙理,卻只以禍福果報,聚斂施財,莊嚴外像,聳惑愚民”。三藏大驚,決定與悟空去人間探聽真經度世的消息。師徒兩人變作疥癩僧人,三藏假稱大壯師父,悟空喚作吾心侍者。人間此時是唐憲宗元和十四年。他們先到了鳳翔法門寺,主持生有大法師生性險惡,暗地害人,表面上卻莊嚴正經,到處以輪迴之説勸人佈施求佛;再到長安洪福寺,寺中正大興土木,準備迎接佛骨,其實是借佛斂財。師徒二人見這些僧人全無度世之意,感慨萬端,回到靈山向世尊求教。世尊告訴他們,當年他們只求得真經,而沒有連真解一併求去,如今須求得真解,以解真經,方能度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