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儘管名義上依附於《詩經》,但它使用的材料卻來自幾個哲學學派的著述並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來源,不過《莊子》、《列子》、《韓非子》、《呂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過。道德説教為其主要基調,但也有一些趣聞軼事,缺乏明顯的道德意義。由於有24段缺乏引自《詩經》的起結論作用的詩句,這説明文本有缺損。考慮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資料佔全書的三分之一還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經用《詩經》引文作結束,據此可知,《韓詩外傳》與其説是一部創作,還不如説是一部編作。
本書作為一個源頭,可能啓發了為了不同目的而編纂成的其他摘錄性的選集,如其他漢代著作《説苑》、《新序》、《列女傳》等。韓嬰説《詩》主要是借《詩》發揮他的政治思想,所以多述孔子軼聞、諸子雜説和春秋故事,引《詩》以證事,並非述事以明《詩》。在漢代,《韓詩》即以《內傳》、《外傳》著稱。《史記·儒林傳》説:“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其歸一也。”而《漢書·藝文志》則認為韓嬰作《詩》傳,“或取《春秋》,採雜説,鹹非其本義”。褒貶不同,但都説明《韓詩》著力於傳,而非訓詁。
《韓詩外傳》的思想,大致以荀子思想為主,反覆強調隆禮重法,尊士養民,也間採孟子及韓非有關言論。全書取《荀子》文多達44條,因而從宋代王應麟至清代汪中、嚴可均等學者都認為《韓詩》出於荀子,是“荀卿子之別子”(汪中《述學·荀卿子通論》)。而書中引《荀子·非十二子》文,則刪除子思、孟子,也可見其不薄孟子,有所折中。
《外傳》説《詩》,都是斷章取義,觸類引伸,與《詩》本意相徑庭,使詩句成為一種比喻,藉以牽強附會敍事説理。其文章體制大多先敍事或議論,篇末引《詩》一兩句以證明。而同一兩句詩,往往有兩則以上的事例或理論,分條闡述。因此,這部《韓詩外傳》既是關於《詩經》的重要著作,同時也是一部短文集,在漢初散文創作中別具特色。其中的歷史故事或寓言多有所本,也有些藝術加工,擅長用對話發議論,露神情,見性格;其論述則多節錄諸子原文,在取捨剪裁中見出己意,因而“文辭清婉,有先秦風”(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其中所述多歷史故事,為劉向編《説苑》、《新序》、《列女傳》所採錄;趙曄撰《吳越春秋》也採取其中有關吳越的故事作素材。《説苑》等書中的故事已開古小説先聲,《韓詩外傳》則是銜接先秦諸子寓言、史傳故事和《説苑》等書的單則故事之間的一個環節,在古小説發展史上當佔一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