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文學-朱邦復先生

朱邦復先生

為使中文電腦更普及,1982年登報聲明放棄倉頡輸入法的專利權,希望國人一同研究,此舉使倉頡輸入法流行於台、港、澳地區。

研究中文電腦的主因

朱邦復37歲時,在巴西四月文化出版社工作。某日,目睹了一本書的出版過程,當年的鉛字排版下,一本英文書從原稿送進工作間,從打字、校對、完稿、印刷到送到市面上銷售,總共只花了12小時。當時一本中文書的出版,通常至少要花半年的時間,才能排印完成。在徹底研究出版流程後,他認為中文的瓶頸在於文字的檢索系統上——中文完全沒有序位的觀念。當時中文主要是以注音、部首及筆劃數作為檢索方式,而該方法完全無法提供足夠精度以及利於檢索的序位。

在體認到中文印刷技術的落後,轉而致力於改良中文的印刷技術。起初買了幾本字典,並且不斷剪貼,努力尋找漢字的組成方式。之後回台灣繼續研究。

當時的中文排版技術,台灣、香港方面仍然沿用正體字,但排版耗日費時,呼籲改用英文、棄用漢字的聲音層出不窮。大陸方面則推行簡化字,追求拉丁化(後來放棄),逐年減少鉛字數量,以求大幅降低印刷成本。

中文電腦研究 – 發明倉頡輸入法

1973年春回台後,原先構想是改良中文印刷技術,以中文打字機為實踐目標,發展中文檢索方式。刻苦生活數年,後有畢業於臺大中文系的沈紅蓮女士協助,於1976年底發表中文形意檢字法,用52個字母作為檢索鍵。當時,三軍大學需要無給職人員發展中文通訊系統,40歲的朱邦復立即接受此一職務。其時朱邦復並不懂電腦,至此時才開始接觸程式語言。後來發表的形意檢字法,獲蔣緯國將軍命名為「倉頡輸入法」,意為上古時代倉頡造字的精神。

 

▲ 明日帝國電影,中文倉頡鍵盤讓007手足無措,只好請楊紫瓊代打

▲ 1982年中文打字幾樣品

發展天龍中文電腦

因當時無中文終端機(當時流行大型電腦,個人電腦尚不普及也不實用),故朱邦復及沈紅蓮女士決定為實踐檢索系統於電腦上,並使英文終端機能處理中文字。此後,社會上有很多負面聲浪,商界不看好中文電腦市場,不願投資;學界(科技人員)鼓吹趁此時淘汰中文,當面嘲諷。兩人在孤立無援下,仍堅持理念,一、兩年後,在友人資助下,成立一電腦公司。後來得宏碁電腦施振榮先生的技術支援,一同發展中文電腦,於1980年,與宏碁公司共同發表世上首部具有「中文操作系統、中文程式語言、中文套裝軟體」之中文電腦—天龍中文電腦,售價75萬元新台幣。次年,又發展出中文終端機;中文處理的速度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也因此,台、港華人譽其為「中文電腦之父」。其後,朱邦復成立零壹電腦公司,低價為廠商提供電腦中文化服務,後來朱邦復為使中文電腦更普及,登報聲明放棄倉頡輸入法的專利權,希望國人一同研究,此舉使倉頡輸入法流行於台、港、澳地區。

▲1980年朱邦復與施振榮簽約

▲朱邦復先生做過閱讀器,充電電池就能看

Windows 3.0中文化

台灣解嚴後,朱邦復於1990年回台,先後居於臺東和楊梅。期間曾與資策會合作,將Windows 3.0中文化。當微軟提出收購中文化技術時,朱邦復開價6000萬美金。隨後,微軟放棄收購,改採日本漢字技術,推出新版Windows,並停止資策會視窗授權;失去微軟主力以後,資策會版的Windows 3.0遂淡出市場。而朱邦復帶著弟子,在台歸隱。

文傳時期

1999年,朱邦復應香港文化傳信公司之邀,擔任文化傳信集團副主席。於是遷居澳門,進行一系列中文資訊計劃,其中已完成者有:倉頡電書(中文電子書包)、中文CPU(易芯CPU系列、天龍CPU系列)。期間發表了「漢字基因理論」,並以此理論為基礎,發展可解析中文的理解系統,同時發展圖文系統,作為理解系統的應用。朱邦復在文傳時期,還同時進行許多專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