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第一人稱自敘的手法鋪陳主角的故事。起始先刻畫福佬人的經商手腕和日本人的無上權威,以此作為楔子來切入稍晚才進入主角童年世界的「原鄉人」。第二段則描述主角幼年的「原鄉人」老師讓主角開始了對「原鄉人」的探索。第三、四、五、六段敘述主角的父親、哥哥和日本人對「原鄉」各自有不同的描述,而在不同描述的激盪下,主角最終萌發出對「原鄉」的認同。文章通篇以「原鄉人」範疇的逐次擴大和主角對其漸進的了解貫穿全文,而在文末總結主角對「原鄉人」概念最後的詮釋:「我不是愛國主義者,但是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
主角六歲時,他的第一位從原鄉渡海而來的「原鄉人」老師讓主角意識到,相較於福佬人和日本人,這個「原鄉人」和他有著較相似的同質性。而主角的奶奶則是笑著回答主角:「我們原來也是原鄉人;我們是由原鄉搬到這裡來的」。
而主角第二、三位「原鄉人」老師,他們的嗜食狗肉習慣又讓了主角意識到有一些「原鄉人」和他之間卻又有著不一樣。並且以此引出奶奶「我們可不是原鄉人呀!」、「我們都不住在原鄉了。」的回答。
奶奶的回答困惑著主角,但隨著主角生活經驗的累積,主角的「原鄉人」概念開始跟著質變而擴大。寧波、福州、溫州、江西人都進入了主角「原鄉人」的概念,都是「原鄉人」。至此,主角的「原鄉」概念從建立在第一位老師的「祖居地來的人」,擴展到整個中國大陸。「原鄉人」的印象從「和我們都一樣的人」,漫漫延伸到「也有和我們不一樣的人」,再進一步變成「不是很體面」,卻「神奇、聰明、有本事的人」。
隨著主角年事漸長,主角父親告知他:他們的原鄉叫「中國」,原鄉人叫做「中國人」。在進入小學後,主角開始接收了不同來源的「原鄉」描述。在日本老師的敘述下,這個原鄉叫作「支那」,是個「衰老破敗」、「卑鄙骯髒」的地方。而同時主角的父親也影響著主角的原鄉概念。主角的父親最初對「原鄉」有著強烈的關注和情感,一種混雜著「嘲笑、尊敬、嘆息」和「不滿、驕傲、傷感」的情感。在主角的父親回鄉祭祖、經商遇匪後,主角的父親對原鄉灰心了。主角的二哥則是對原鄉有著強烈的傾慕,也影響主角最深。僅管生活在日本的統治之下,也前往日本留學,但在日本和「原鄉」爆發戰爭後,主角的二哥選擇了前往原鄉。而主角在目睹日本人對戰爭勝利的欣喜、一位「唐山人」遭到日本人的懲戒後,加上對二哥的思念、對原鄉的傾慕,主角最後也邁向前往原鄉的路途。
目錄:
校書記略及魯迅自序
第一篇:一件小事
第二篇:狂人日記
第三篇:鴨的喜劇
第四篇:端午節
第五篇:故鄉
第六篇:孔乙己
第七篇:藥
第八篇:阿Q正傳
第九篇:兔和貓
第十篇:社戲
第十一篇:風波
第十二篇:頭髮的故事
第十三篇:明天
第十四篇: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