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陶庵夢憶》是記述關於明末散文家張岱所親身經歷過的雜事的著作,它詳細描述了明代江浙地區的社會生活,如茶樓酒肆、説書演戲、鬥雞養鳥、放燈迎神以及山水風景、工藝書畫等等。其中不乏有對貴族子弟的閒情逸致、浪漫生活的描寫,但更多的是對社會生活和風俗人情的反映。同時本書中含有大量關於明代日常生活、娛樂、戲曲、古董等方面的紀錄,因此它也是研究明代物質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
《陶庵夢憶》是明末清初時代風雨飄搖的產物,是張岱半世生涯的真實寫照,亦是張岱人生里程中血與淚的凝結。在《陶庵夢憶》中,記錄着張岱前半生浪漫生活的種種得意,既讓我們看到了明末豐厚的民俗文化積澱,又讓我們體味到了世俗中的種種物質給人們帶來的愉悦。它所包含的豐富而深湛的文化信息,如對園林藝術的獨到見解,對奇花異卉的生動描述,對江南風情的如實記錄,對戲曲理論和實踐的精妙評論等等,無不充滿着樂趣和知識。這是一部用藝術家的審美眼光來描繪的明末市井風俗史,又是一曲抒張性靈、情感率真直露的詠歎調,滲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調與精神風貌。
通過刻畫作者人生的回憶,表達了封建士大夫內心情感世界,反映出審美格局,影響至今。“俗趣”既是《陶庵夢憶》審美之核心,同時也是明朝晚期社會的真實寫照。人類本質上嚮往自由、快樂、自然、平和、真實。其審美觀映射出明朝晚期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調川。
題材方面,《陶庵夢憶》是一個晚明文化世俗歷史,充滿作者對生活品位獨到見解。題材涉及民俗風味、奇人異事、風景名勝、名山大川等內容,波及生活各方面。八卷之中,內容豐富、題材層疊:“工藝古蹟、茶樓舞榭,歌館酒肆,閲武迎神,養鳥鬥雞、放燈打獵,山水風景、説書演戲、文物書畫”等世俗民情。作者置身其中,樂小思返。張岱喜好大自然,發現自然之美,抒發人生之情趣。其小品文表現出“自然純樸”之力量。
作者用熱情飛揚的語言展現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動,突出表現張岱小品之特性。本書中寫人的篇章也佔了很大部分。傳統散文一般講述是大人物,如英雄豪傑、土侯將相、文人墨客等,但很少有小人物。而《陶庵夢憶》中描述的都是小人物,有戲子、妓女、幫閒、牙婆,還有街頭賣藝之人等等。作者所選人物各有其特點。如“口角波俏,眼目流利,服飾恬美”的柳敬亭,説書時“緩緩之言,抑揚頓挫,合情合理,切筋入骨”。作者“本真追趣”,以技藝描寫對象,且體現審美意識和新的價值觀。作者打破了世俗等級的傳統觀念,追求真善美,因此,生命體驗深刻,各色人均能洞察。
如他描寫了善於雕刻的雕刻家淮仲謙,在小品文《淮仲謙雕刻》中這樣寫道:南京淮仲謙,古貌古心,粥粥若無能者,然其技藝之巧,奪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小事刀斧為奇,則是經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價,真小可解也。仲謙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輒騰貴。三山街潤澤於仲謙之手者數十人焉,而仲謙赤貧自如也。於友人座問見有佳竹、佳犀,輒自為之。意偶小屬,雖勢劫之、利吱之,終小可得。
—
作者介紹
張岱,一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劍老人、古劍陶庵、古劍陶庵老人、古劍蝶庵老人,晚年號六休居士,浙江山陰人,祖籍四川綿竹 ,明清之際史學家、文學家。
張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長住外祖父陶允嘉家養病,因聰穎善對而被舅父陶崇道稱為“今之江淹”,提出過“若以有詩句之畫作畫,畫不能佳;以有詩意之詩為詩,詩必不妙”等觀點;於天啓年間和崇禎初年悠遊自在,創作了許多詩文;於崇禎八年參加鄉試,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後,避兵災於剡中,於兵災結束後隱居四明山中,堅守貧困,潛心著述,著有《陶庵夢憶》和《石匱書》等;康熙四年撰寫《自為墓誌銘》,向死而生;後約於康熙二十八年與世長辭,享年約九十三歲,逝後被安葬于山陰項裏。
史學上,張岱與談遷、萬斯同、查繼佐並稱“浙東四大史家”;文學創作上,張岱以小品文見長,以“小品聖手”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