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斯妥也夫斯基於1878年開始寫作《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小說的發端就能發現杜斯妥也夫斯基早年深受的幾處影響的痕跡。例如他此時深受俄國哲學家和思想家尼古拉·費奧多羅維奇·費奧多羅夫的影響。費奧多羅夫推崇基督教中「凡人通過向耶穌對先輩的過錯進行彌補達到救贖與重生,從而達到天下大同」的理念。
宗教與哲學雖深刻影響著杜斯妥也夫斯基自己以及他筆下人物的命運,然而一個更大的悲劇卻徹底改變了小說的命運。1878年5月,杜斯妥也夫斯基年僅3歲的兒子阿遼沙 離開了人世,這也打斷了小說的進度。陀斯妥思耶夫斯基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擊,因為他兒子正是死於家族遺傳的癲癇病。他將對於兒子離世的悲傷寫在小說中,將阿遼沙這個與兒子同名的人物設置為貫穿始末的英雄,並賦予他所有為自己敬仰與尋求的美德。這份心痛也被揉和進了小說中退伍上尉斯涅吉遼夫 與他的兒子伊柳沙 的故事中。
一段個人經歷也影響了杜斯妥也夫斯基,讓他選擇以一場弒父案作為小說的主要情節。1850年代,杜斯妥也夫斯基因為傳播反政府言論而被放逐至西伯利亞,成為強制勞工。那段時期,他遇到了一個名叫Ilyinsky的年輕人,他被指控謀財弒父而被放逐至此。大約十年之後,杜斯妥也夫斯基才得知Ilyinsky乃是被誤判的,且在真正的殺人犯伏法之後才得以無罪釋放。這個事件對於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影響直接體現在這部小說中,更成為了推動情節發展的決定力量。不僅如此,老卡拉馬助夫的大兒子德米特里的許多體貌特徵和性格特點也都與Ilyinsky很相似。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對後世的部分文學與哲學巨匠有著深刻的影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稱其為「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喜歡她的理由是其中的「伊底帕斯情結」。1928年,弗洛伊德發表了一篇名為《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弒父》的論文並在其中探討了杜斯妥也夫斯基自身的精神及其對於這部小說的作用。在論文中他稱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癲癇病並非自然發生,而是對於父親死亡含有愧疚的生理表現。在他看來,杜斯妥也夫斯基由於潛在的占有母親的欲望而期盼父親的死亡。值得關注的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癲癇病也正是在他的父親死去那一年首次發作,弗洛伊德在理論中引此為證。《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中弒父與罪的主題,特別是伊萬闡釋的道德負罪,可以被認為是對於弗洛伊德理論的有利作證。
弗蘭茲·卡夫卡是另一個自認為其作品深受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影響的作家。卡夫卡自稱與杜斯妥也夫斯基有「血緣關係」,或許是因為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存在主義的主題。兩個作家或許還有一個相似處,就是他們和父親的關係不怎麼樣。《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中父子間緊張的關係深深吸引了卡夫卡,使他在很多部作品中都闡釋了父子間的關係。這些作品中又以《審判》闡釋得最為明顯。
—
作者介紹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杜斯妥也夫斯基,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在20歲左右開始寫作,第一本長篇小說《窮人》在1846年出版,當時25歲。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重要作品有《罪與罰》、《白痴》以及《卡拉馬助夫兄弟》(。杜斯妥也夫斯基共寫了11本長篇小說、3篇中篇小說及17篇短篇小說,其文學風格對20世紀的世界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斯妥也夫斯基常常描繪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卻都有著不同常人想法的角色,這使得他得以19世紀暗潮洶湧的俄國社會中小人物的心理。部分學者認為他是存在主義的奠基人,如美國哲學家瓦爾特·阿諾德·考夫曼就曾認為《地下室手記》是第一本存在主義的書。
目錄:
1 第一卷:一戶人家的歷史
2 第二卷:不該舉行的聚會
3 第三卷:酒色之徒
4 第四卷:咄咄怪事
5 第五卷:正與反
6 第六卷:俄羅斯修士
7 第七卷:阿遼沙
8 第八卷:米嘉
9 第九卷:預審
10 第十卷:大男孩和小男孩
11 第十一卷:伊萬
12 第十二卷:錯案
13 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