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故事坐落在19世紀,小說主人公若望.馬利.賴都神父和他的同道若瑟.華耶神父被派往美國新墨西哥地區擔任代牧主教。他們放棄了法國優越舒適的生活,歷經荒野小道和乾熱沙漠,長途跋涉近三千英哩來到這個窮鄉僻壤,目的是為了給當地印地安人施教佈道。此地的印地安人對美國人深懷敵意,他們擔憂土地和信仰遭受掠奪和破壞,但兩位聖者以自己人格的光與熱,溫暖了貧困的印地安人,緩和了異族間的仇恨與宿怨。另一方面,教區內的秩序很不穩定,教會與教友之間存有很深的隔閡。素行不良、為非作歹的本地神父,不僅不能堅守聖職,甚至違背上帝旨意,魚肉鄉民、斂財聚富,早已受到當地人民的唾棄。賴都與華耶神父以他們的慈心與善行,化解仇恨、重建秩序,最終在這蠻荒之地,建立了新教堂,一處上帝的塵國、精神的淨土。
—
作者介紹
薇拉·凱瑟,美國作家,以”One of Ours”一書,於1923年得到普立茲獎,作品以擅長描寫女性及美國早期移民的拓荒開墾生活而聞名,為美國重要的鄉土作者之一。她在內布拉斯加州長大,畢業於內布拉斯加大學。在匹茲堡生活和工作了十年,然後在她33歲時搬到了紐約,在那裡度過了餘生。
薇拉·凱瑟生於維吉尼亞州溫徹斯特,9歲時隨家人移居內布拉斯加州,薇拉有六個弟妹。根據薇拉的傳記作者Hermione Lee描述,薇拉與弟弟關係很好,與妹妹關係不十分親密。在女性長輩的財務支持下,她畢業於內布拉斯加大學,成為當時少數擁有大學學歷的女性之一,她熱愛寫作,學生時期常在Nebraska State Journal發表文章,大學畢業後當過高中教師及 McClure’s 雜誌社總編輯。
她於1906年由內布拉斯加遷至紐約,任職於 McClure’s 雜誌社,1908年升為總編輯,於業餘寫作,並擁有多位文壇上的好友。她的第一本著作為 “Alexander’s Bridge” ,文風深受亨利·詹姆斯影響,後認識作家Sarah Orne Jewett,建議她改變寫作方向,多描述自己的故鄉內布拉斯加,她因而回到故鄉尋找寫作靈感,而那些著作使她深受文藝評論及讀者歡迎。
作為美籍蘇格蘭移民的第二代,維拉.凱瑟自幼生活在移民拓荒者披荊斬棘、開山闢土的世界中。9歲那年,維拉隨父母從南方的維吉尼亞遷居內布拉斯加,移民社會、草原居民的生活,一種對故國深重的鄉愁和對未來的夢想與憧憬,成了維拉一生創作的泉源,其作品中的人物多具冒險犯難、艱忍不屈的性格,表現一種強臂硬頸、心如鋼石的精神。《總主教之死》(Death Comes for the Archbishop)是維拉後期的作品,一部以天主教會為背景,以教士蠻荒佈道為劇情的半真實、寓言式哲理小說。以創作進程來說,從早期的《啊!拓荒者》(O Pioneers, 1913)、《雲雀之歌》(The Song of the Lark, 1915)、《我的安東妮亞》(My Antonia, 1918),中經《一個迷途女子》(A Lost Lady, 1923)、《教授的房子》(The Professor’s House, 1925)再到《總主教之死》,作品風格由平敘轉向複述、從特殊上升到綜合,意味著維拉從一個文學意義上的土地拓荒者,走向心靈智慧的拓荒者,從追求世俗英雄的藝術再現,走向終極本真與精神美學的道德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