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受到狼群撫養的人類男孩毛克利,在棕熊巴魯、黑豹巴西拉、蟒蛇卡亞博學睿智的教導與守護下,學習並服從叢林裡的法則,逐漸成長為健壯的青年。
野外叢林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求生模式,雖然毛克利跑得沒有狼兄弟們快,力氣也比不上體型巨大的象或老虎,但是他不斷向智者們學習,靈活運用各種智慧,賦予自己更強大無比的本領,一一克服了超乎想像困境與危機,讓邪惡的野獸和蠻橫的人類都吃足了苦頭!他憑著機智解決一次次危機:被猴群挾持時,請老鷹傳話搭救;招惹野蜂對付野狗大軍,再利用大蒜逃過一劫。但是,他終究身為人類,被其他的獸群排擠,不得不回到人群,展開陌生的旅程,卻又因故遭人們亂石驅逐。遇到這些挫折,他會如何面對?最後,他會成為社會化的人類或是叢林的一員呢?
這本書裡面的故事為虛構的,並使用擬人化方式的動物給予道德上的訓誡。舉例來說,〈叢林規律〉一節,制定了規則以保障個體、家庭和社群的安全。吉卜林加入了他所有知道的或著「關於印度叢林所聽到的或夢到的」廣泛事物。其他讀者解析這種做法可能是對當時的政治和社會做出意喻。當中最為熟知的,是圍繞在被印度叢林的狼群扶養之被遺忘的「人類小孩」,毛克利的3個冒險故事在吉卜林的用心寫作之下,每個故事都會承接上一個故事,並為下一個故事鋪路。
《叢林奇譚》由於它的道德成分很高,這本書變成了幼童軍的啟發性讀物,而其中「吼聲」的各種步驟更仿傚狼群們的開會局面。這種全書的使用許可授權是由童軍運動創始者羅伯特·貝登堡向吉卜林請求後取得;而貝登堡原來只是請求吉卜林可否使用《金氏》裡面的〈金氏遊戲〉部分運用在他的計畫,發展成可以提振士氣,並適合城市內工人階級小孩的計畫。阿克拉,《叢林奇譚》中的狼族首領,其名稱傳統上被拿來稱呼幼童軍團的團長。這些故事沒有很正確的描述狼哺育上的生物學特徵:在真正的狼群當中,只有最高級的父狼和母狼才有資格哺育。
—
作者介紹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生於印度孟買,英國作家及詩人。主要著作有兒童故事《叢林奇譚》、印度偵探小說《基姆》、 詩集《營房謠》、短詩《如果—》以及許多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他是英國19世紀至20世紀中一位很受歡迎的散文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藝術創新之人」。也被視為英國19世紀日不落國的帝國文學代表作家
吉卜林的作品在20世紀初的世界文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本人也在190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英國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此外,他也曾被授予英國爵士頭銜和英國桂冠詩人的頭銜,但都被他拒絕了。
由於吉卜林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歐洲殖民國家向其他國家瘋狂地擴張,他的部分作品也被指責帶有明顯的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色彩,長期以來人們對他的評價各持一端,極為矛盾,他筆下的文學形象往往既是忠心愛國和信守傳統,又是野蠻和侵略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