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稱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現存宋本之《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為第七稿,而《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一至二卷,為脈學;三至五卷,討論溫病。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數文字略有改動,與後世傳本大致相同。
《桂林古本》與傳統版本最大的差異是加入了溫病的內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上來說,《桂林古本》較為齊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認為它才是真正善本。
現代中醫學者,如劉渡舟,認為《桂林古本》乃偽書,寫作時間不早於明清二代,是後世傷寒派醫家增補傷寒論條文而成。因為有以下疑點:
方劑差異:
1.以湯、散,劑型的使用上,桂林本的散劑是藥物打成散而煮湯,而後去滓服之(如五苓散),變成所謂的「煮散」。煮散在宋朝時相當盛行,《夢溪筆談》說:「湯、散、丸,各有所宜。古方用湯最多,用丸、散殊少。煮散古方無用者,唯近世人為之。」若《夢溪筆談》所說為真,從劑型來看,桂林古本的時代可能不早過宋朝。
存在類似後世醫家的治方:
1.《桂林古本》卷十六「辨婦人各病脈證並治」篇【黃耆當歸湯方】類似金元四大家李杲的【當歸補血湯】,惟《桂林古本》黃耆:當歸=6:1,而李杲所用比例為5:1。
藥名差異:
1.今版傷寒論或是康平本傷寒論,乃至楊紹伊先生根據《千金方》與《脈經》等書所考的《伊尹湯液經》這三個版本中的當歸四逆湯(在康平本為當歸回逆湯),皆是以「通草」為名;唯獨桂林古本以「木通」為名。
2.木通之名最早是在唐朝陳士良的《食性本草》中才出現,故桂林古本的著作時間可能不早於唐朝。
方名差異:
1.玄武湯在宋真宗年間,因避諱而改稱真武湯。唐本及康平本傷寒論皆稱玄武湯,但是桂林古本則沿用傳統真武湯之名。
病名差異:
1.大量使用溫病學派的病名。如在吳鞠通《溫病條辨》舉出的八種溫病病名及分類,全部被承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