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義大利貴族凱普雷特的女兒茱麗葉與蒙特鳩的兒子羅密歐相愛,但因兩家世代為仇而受到阻撓,雖是一齣悲劇,但男女主角的愛情本身並不可悲,不僅彼此相愛,而且大膽追求愛情,不惜以命爭取,愛情力量使他們敢於面對家族的仇恨,向生活中的障礙挑戰,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贖罪的羔羊,因而他們的死亡雖是生命的終結,卻在道德上取得了勝利,終於使兩個敵對的家族言歸於好。
《羅密歐與茱麗葉》中,除了愛情以外,被認為是缺乏統一主題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已經成為青年戀人和被毀滅的象徵。這是戲劇最明顯的主題,許多學者都嘗試著發掘浪漫背後的語言與歷史背景。
在第一次會面時,羅密歐與茱麗葉使用了莎士比亞時代所推薦的禮節:暗喻。通過使用聖徒和罪的暗喻,羅密歐可以婉轉地探知茱麗葉對自己的感情,並避免尷尬。這種方式被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內所推崇。他指出,如果一位男士在邀請上使用暗喻,女士若想拒絕,可以裝糊塗,前者可以不失顏面地全身而退。茱麗葉也在暗喻上下了功夫,並對此做出了發展。宗教詞彙如「聖地」、「清教徒」、「聖徒」在當時是十分時尚的詞彙,被理解為浪漫的用法而非褻瀆,而聖徒則與早期天主教密切相連。布魯克的《羅密歐斯與茱麗葉》中使用了包含對基督復活的暗喻;在之後的劇本中,莎士比亞則將這種大膽的手法去除了。
在之後的陽台一幕當中,莎士比亞安排羅密歐偷聽茱麗葉的獨白,但在布魯克的版本中則沒有偷聽部分。通過對偷聽的設立,莎士比亞打破了傳統的求愛順序。通常,女士被要求穩重,害羞,這樣可以探知求愛人是否真心實意,但對這種方式的打破加速了戲劇進度。戀人可以跳過求愛過程,直接討論兩者的關係,並在一見鍾情後的第二晚同意結婚。在最後的一幕當中,出現了一個矛盾的信息——在天主教義中,自殺被認為是要下地獄的,而當人們為愛情而殉情時,卻可以因「愛情宗教」上天堂。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觀似乎更符合「愛情宗教」而非天主教義。另一種觀點是雖然他們的愛情是轟轟烈烈的,但只是在婚姻當中達到了高潮,以免失去觀眾對他們的同情。[65]
戲劇在某種程度上將愛、性、死亡做了等同。在故事中,羅密歐、茱麗葉以及其他角色在幻想黑暗時,將其等同為戀人。例如,當卡帕雷特第一次發現詐死的茱麗葉時,將其形容為女兒的失貞。茱麗葉之後也將羅密歐和死亡做了對比。在她殉情之前,她抓起羅密歐的匕首,稱:「啊,好刀子!這就是你的鞘子;你插了進去,讓我死了吧。」
時間在戲劇的劇情和語言上起了重要作用。羅密歐與茱麗葉倆人都極力維持著不涉及時間的虛幻世界,迴避著包圍他們的殘酷現實。例如,當羅密歐向月亮起誓,宣布他對茱麗葉的愛時,茱麗葉抗議道:「啊!不要指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會像它一樣無常。」從一開始,愛人被設計為「Star-cross’d」,其中引用了當時流行的占星術。占星術認為星座會影響人類的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星系會在空中移動,並改變著人們的命運。羅密歐在戲劇之初預感到星座運動的徵兆,當他得知茱麗葉的不幸時,他對星座採取了挑戰態度。
—
作者介紹
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傑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
莎士比亞在亞芬河畔史特拉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哈瑟維結婚,兩人共生育了三個孩子:蘇珊娜、雙胞胎哈姆內特和朱迪思。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伙人之一,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有關莎士比亞私人生活的記錄流傳下來很少,關於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謎。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接下來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並與其他劇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種版本出版,水準和準確性參差不齊。1623年,他所在劇團兩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對開本》,除兩部作品外,目前已經被認可的莎士比亞作品均收錄其中。
莎士比亞在世時被尊為詩人和劇作家,但直到19世紀他的聲望才達到今日的高度。並在20世紀盛名傳至亞、非、拉丁美洲三大地區,使更多人了解其盛名。浪漫主義時期讚頌莎士比亞的才華,維多利亞時代像英雄一樣地尊敬他,被蕭伯納稱為莎士比亞崇拜。20世紀,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學術運動改編並重新發現價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舊廣受歡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