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部曲規模宏大,全景式地展現了美國20世紀前三十年的社會變遷。帕索斯使用「群像小說」的寫法,集中描寫了各個階層的十二個人物,故事相對獨立,各自成章,偶有交集。帕索斯還運用了較多實驗性技巧,加入「新聞短片」「攝影機眼」「人物小傳」,來更加立體地表現當時複雜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狀況。「新聞短片」由當時的報紙標題、流行歌曲、官方文件等摘錄組成,點出時代背景;「攝影機眼」用意識流手法描寫作者當時的心情及活動;「人物特寫」為摩根、福特、愛迪生、鄧肯、威爾遜總統等風雲人物立傳。小說語言簡潔生動,幽默、反諷和戲仿隨處可見。
—
約翰﹒多斯﹒帕索斯 (John Dos Passos 1896-1970) 美國小說家。生於芝加哥一個富裕的律師家庭。
191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去西班牙學習建築,不久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先後在法國戰地醫療隊和美軍醫療隊服役。根據親身經歷寫成的《三個士兵》(1921)是他第一部有影響的小說,也是最早反映美國青年一代厭戰和迷惘情緒的作品。1925年發表的《曼哈頓中轉站》以大戰前後的紐約社會為背景,報寫了記者、律師、演員、水手、工會幹部等人物形象。他們都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意者,生活苦悶,精神空虛。
多斯﹒帕索斯雖然在作品中反映了戰後一代的迷惘情緒,但他的思想並不消極。他當時對資本主義社會十分不滿,自稱“放棄了對它的希望”,“嚮往革命”。1926年參加《新民眾》雜誌編委。他作為美國共產黨的支持者,採訪罷工鬥爭,為共產黨的刊物寫稿。1927年因參加營救薩柯和樊塞蒂的活動被捕入獄。1932年曾支持共產黨的總統候選人,但沒有加入過共產黨。
多斯﹒帕索斯的代表作是《美國》三部曲,包括《北緯四十二度》(1930)、《一九一九年》(1932)和《賺大錢》(1936)。這部作品規模宏大,時間從本世紀初直至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描寫了12個人物形象。他們的故事獨立成章,情節上偶爾有所聯繫。
30年代中期以後,多斯﹒帕索斯在政治見解上開始與美國共產黨和進步陣營發生分歧。西班牙內戰爆發後,這種分歧加深。他後來的作品大多宣揚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對美共和蘇共多所指責。
The young man walks fast by himself through the crowd that thins into the night streets; feet are tired from hours of walking; eyes greedy for warm curve of faces, answering flicker of eyes, the set of a head, the lift of a shoulder, the way hands spread and clench; blood tingles with wants; mind is a beehive of hopes buzzing and stinging; muscles ache for the knowledge of jobs, for the roadmender’s pick and shovel work, the fisherman’s knack with a hook when he hauls on the slithery net from the rail of the lurching trawler, the swing of the bridgeman’s arm as he slings down the
….